YMG記者 禛祎 通訊員 宮順 于翔 攝影報道今年,向陽街道黨工委、辦事處結合工作實際,年初組織召開文化工作推進會議,制定《文化考核管理辦法》,以百分制考核的形式規范文藝團隊發展。5月10日,指導轄區文藝團隊成立了向陽街道文藝團隊聯合黨支部,以黨建領航文化惠民工作。同時,整合轄區有效資源,逐步建成集文化宣傳、黨員教育、體育健身、科學普及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文化陣地,提速搭建"共筑中國夢·社區文化大舞臺",積極培育特色文化,倡導精品文化發展,叫響向陽文化品牌,助力轄區文藝團隊更具專業化、規范化。
白樺林藝術團熱心公益送軍歌進大院
" 美麗的白樺林在春天里成長,沐浴著金色的陽光,風兒輕輕吹,樹葉沙沙響,那是我們的心兒在歌唱......"每當白樺林藝術團的團員們唱起團歌時,團員的臉上都油然而生一種幸福感。這個成立于2006年的藝術團,起初在一無資金、二無排練場地的情況下,憑著對藝術的執著,克服了重重困難,從最初的20人發展到如今近百人的綜合藝術團體。團隊發展的幾年里,團員們在團長張愛民的帶領下,廣泛吸納藝術人才,芝罘區、萊山區、開發區都有白樺林團員,不同職業的團員在藝術的號召下聚集在一起,充分展現了中老年朋友的藝術風采。人數增多后,團隊的表演形式從單一到多元,如今已經擁有合唱隊和舞蹈隊、小型管樂隊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,能夠獨立完成一場綜合性的文藝晚會。
團長張愛民是一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文藝工作者,他熱愛音樂,喜歡創作,在部隊期間就留下很多文藝作品,也獲得很多獎項,退休后,他組建了白樺林藝術團,和老伴張芙蔭一起為轄區文藝愛好者開辟了一個活動園地。除了完成白樺林日常排練、演出任務外,張愛民還常組織隊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。"我最好的時光都在部隊度過,因此對部隊感情很深。"說起公益活動,張愛民告訴記者,他們最常去的還是部隊。每年八一建軍節,白樺林藝術團都會準時出現在部隊大院。平時排練時,為了針對部隊的需要,藝術團排練了大合唱《人民軍隊忠于黨》、《祖國不會忘記》,還有《亮劍》、《大紅棗》等歌曲,因為針對性強,也唱出了部隊官兵的心聲,每次演出臺上臺下一起唱很感人。"我的團員心很齊,不管排練、演出還是公益活動每個人都很積極。"張愛民說,有一次藝術團要到福山區某兵營去演出,位置較偏僻,沒有統一的車輛接送,那天又下著雨,給出行造成不便,本以為這樣的天氣可能有團員會不按時參加,但到達演出地點后,無一人缺席,大家都自費租車趕到現場。大家團結的一幕感動了部隊官兵,也感動了張愛民。近年來,藝術團到部隊演出的次數不勝枚舉,也受到部隊官兵的歡迎。
除到部隊演出外,藝術團本著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,經常到敬老院慰問演出,同時他們也扎根社區,將基層文化作品送到社區居民身邊來。白樺林藝術團不僅為居民送去了文化作品,也成為了團員們的另一個"家"。"白樺林就是我們中老年人的伊甸園,有了白樺林生活也有了情趣和規律,到點上班,活動完畢都有一種輕松的感覺。"藝術團合唱隊員們說。
5月10日,向陽街道成立文藝團隊黨支部,白樺林藝術團黨員人數最多,每位黨員都積極參與進來,希望能夠在藝術團中發揮黨員帶頭作用,助力向陽轄區文藝工作能夠更快更好發展,在今后文藝工作中,帶給居民更好的作品和文藝服務。
海之花藝術團自編自演讓作品"接地氣"
成立于2011年6月的海之花健身舞團,從建隊初期的9名成員,發展到現有舞蹈隊、模特隊、武術隊的42名成員,在這支團隊中,所有隊員都是從零舞蹈基礎學起。"我認為我們這支團隊很具有凝聚力,作品多數自編自導自演的,題材都是在生活中挖掘出的,很接地氣。"藝術團的指導老師郭麗君曾在部隊文工團工作,退休后義務擔任指導老師,她告訴記者,在她心目中的文藝團體來自于社區,表演的對象應該是社區居民,而內容更應該貼近生活,讓居民能夠在文藝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。"城市里的高樓越來越多,人們之間越來越缺少聯絡,是周圍的環境改變了你我,還是我們自己相互封鎖,功名利祿雖然讓人誘惑 但是人間真情更能暖心窩,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沒錯......"曾登上春晚的《左鄰右舍》描述了現代城市之間鄰里關系的現狀,歌詞樸實卻很接地氣,讓身處城市的居民感受頗多,郭麗君就以這首歌為原型排練了一只情景舞蹈《左鄰右舍》。
郭麗君認為最接地氣的表演形式就是讓群眾演自己,把日常生活中的狀態演出來。為召集群眾演員,隊員們趁著在南操場晨練時邀請晨練者加入。"因為都是晨練的居民,最難的就是固定,從排練到演出,人員一直不斷變動,到演出當天,我還現場'抓'了一位帶孩子的老人上臺。"郭麗君說,利用歌曲前奏的時間,居民在臺上展示了日常生活情景,有的送孩子上學,有的出門買菜相互打招呼,有的因為鄰里鬧矛盾又在大家的調解下握手言和......通過這一幕讓居民在舞臺上找到熟悉場景。"以這種場景開頭,臺下的居民看到了很多自己認識的人,情緒一下就被帶動起來了,氣氛也不一樣了。"團隊骨干王萍說,情景演出后,曲目中穿插著團隊的舞蹈,表現了舞蹈+情景舞臺效果。就是這種原生態演出,獲得了居民高度評價,一位鄰居評價"比看過所有的演出都要好"。參與演出的居民也很自豪,表演完后意猶未盡,希望自己能夠再次參與,臺下觀看的居民也紛紛稱想要參與到表演當中來。去年,藝術團還自編自創了友誼社區的社區之歌《友誼社區咱的家》,作詞作曲都由社區居民完成,經過試唱排練演出,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,受到社區廣大居民的稱贊。還改編了情景舞蹈《幸??鞓返拇髬尅?,一經演出就收到社區居民的交口稱贊。通過群眾自己演自己的生活、自己唱自己的社區,極大的調動了居民積極性,提高了居民與社區的信任度,增強了社區凝聚力,藝術團像一條紐帶將社區與居民緊緊的聯系在一起。
團隊成立6年來,一直團結和諧,這歸功于藝術團團長叢鶴立,去年3月,在一次排練中叢鶴立手腕粉碎性骨折,打鋼板的半年時間里,因為放心不下藝術團沒有好好靜養,導致胳膊腫脹,至今沒有完全恢復,正是他的行動感染了團員,增強了團隊向心力。"我們團隊就是有個好的帶頭人,有個好指導老師,才能發展的越來越好。"團隊骨干郭永強說。
今年,勝利區片回遷居民越來越多,藝術團計劃組織一支小民樂樂隊,挑戰一下音樂小品,添加合唱隊伍,充實藝術團的活動內容,讓回遷居民也參與進來,進一步推廣友誼社區之歌,繼續在創作文藝作品的基礎上,帶動整個社區共創文明和諧,為社區文化建設發揮自己余熱。
心連心藝術團舞出"無聲"的精彩
在向陽轄區有一支特別的文藝團體,她們由聾啞人組成,在先天條件缺乏的情況下,經過心連心藝術團團長李玉平的指導能完整完成扇子舞,她們雖為聾啞人,但心中有一個舞蹈夢,在李玉平的幫助下,實現了她們的夢想。
日前,記者來到向陽街道黨群活動中心,一群身著紅色服裝的舞者,正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。只見他們舞姿優美,動作整齊,個個神色陶醉,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,心連心藝術團的團長李玉平在一旁打著節拍。在她們排練休息的半空,記者了解到,李玉平是我市社區文化輔導員培訓班的學員,也是芝罘區向陽街道興隆街社區的文化輔導員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她得知興隆街有28名聾啞人,非常喜歡跳舞,卻沒有老師教,了解這個情況后,李玉平覺得作為培訓班的畢業學員,應該盡自己的努力圓她們的文藝夢。"有了想法之后,如何來教授舞蹈技藝是我當時面臨的難題。"李玉平告訴記者,她并不懂手語,如何來做到溝通呢?當時李玉平找不到手語教練,便請來了當時自己所在的牽手藝術團的宋教練,一起輔導這些聾啞人跳舞,把要表達的意思通過寫字、比劃等方式傳達,要教授的動作反復示范。為了讓這28名聾啞人能好好學跳舞,李玉平在社區居委會的支持下,為她們找到固定的活動場所,購置了殘疾人文體娛樂用品,搜集光碟,編排了適合她們的舞蹈節目。盡管教授的過程中存在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難,但李玉平認為"一人紅紅一點,大家紅紅一片",她一定要帶領這支特殊團隊"紅"起來。"舞蹈對于他們的意義,遠遠出乎我們的意料,他們很多人,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跳舞,那是他們向正常人表達自我的一道大門。"李玉平告訴記者,接觸多了之后,她驚訝地發現,其實聾啞人學舞蹈特別快,只要能夠領會教練意思,比正常人還快。"后來,我就琢磨一些特殊的方法,比如讓他們圍成一個圈的時候,就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大圈,他們就知道,腳步不能跨出圈外。在紙板上畫出隊形的變化,讓隊員明白如何跑動。有的時候,用呼啦圈套在兩個人身上,意思是不讓他們分開。"
為了讓她們的舞蹈有展示的舞臺,李玉平又想辦法拉到了贊助,給她們做演出服、購買舞蹈道具。李玉平還專門為聾啞人編排了扇子舞《祖國啊,我永遠熱愛您》,并在社區文化輔導員結業典禮上進行了匯報演出,當看到演員們用手語向她表達:"我們感謝你們的幫助,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幫助過我們的人",她特別激動。這個舞蹈已經多次參加煙臺市各個社區的表演,還參加過市殘聯文藝比賽并多次獲獎。李玉平說,她和演員們都用心感受著舞蹈的優美,這個舞蹈里有她們對彼此的真情。
如今,這28名聾啞人組成的舞蹈隊已經小有名氣,經常受邀參加一些文藝演出。李玉平和隊員之間不斷熟識,達成了默契,常用的一些舞蹈手勢,隊員們已經能夠明白。休息時間,她們還經常拉拉家常,盡管溝通時總是連說帶比劃,但她們都能明白彼此的意思。"現在大家都在不斷進步,跳得越來越好,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很開心。"李玉平說,跳舞能讓團員們感到充實和滿足,也能給周圍人帶來快樂,這是她們最大的收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