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牌的基礎就是品牌,品牌基礎是商標,將品牌傳播了,它就是名牌
來源:KGOTM.COM
|
作者:起點商標
|
發布時間: 2017-05-15
|
2482 次瀏覽
|
分享到:
三晉都市報社聯合《農產品加工》雜志社、《品牌研究》雜志社、山西晉商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在并舉辦“品牌興晉研討會”,省城專家、學者、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及企業家50余人參加,議題之一即為“品牌是怎樣煉成的”。
有人以為:名牌只是意味著知名度高,而品牌的含義則要豐富得多,包括優秀的品質和服務、先進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等。還有人認為,名牌的基礎就是品牌,將品牌傳播了,它就是名牌,二者的區別只在于“傳播和未傳播”。
這就告訴我們,雖然產品未必都要做名牌,這也不現實,但成為品牌還是必要的,且大有好處。近年來,我省大力開展“山西品牌中華行”和“山西品牌絲路行”等活動,一些品牌藉此走向市場、走出國門,大得便利、大受裨益,便是證明。再者,設立“中國品牌日”本身便標志著品牌時代的新一頁已經掀開,國家實施品牌戰略的力度必將進一步加大,這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。
那么,怎樣才能把產品煉成品牌呢?從實踐看,山西品牌從“中華行”引深為“絲路行”,從省內走向省外,從國內走向國際,從進城市到進院校、進景區、進社區、進列車、進航班……銷售產品是其次,宣傳和擴大品牌影響力才是主要的。同時,這對傳播山西歷史文化和塑造山西美好形象,同樣不容小視。
有關統計顯示,山西4年“品牌行”,參展企業新增連鎖加盟店600余家,百余種名優特產品進入全國200余家大中型超市,增大山西品牌知名度的作用顯而易見。不僅對山西轉型發展是有力的推動,也為全國的品牌建設提供了良好示范和實踐經驗。
這足以說明,品牌的煉成固然離不開誠信為本、創新進取,離不開質量至上的工藝保證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但僅有企業的重視是不夠的,還必須有政府的大力重視和強力扶持,形成全社會共同打造品牌的濃厚氛圍和良好環境。正因為“山西品牌中華行”連續3年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,由部門實施升格為政府主辦,才有了山西品牌的更好生長、更大發展。
從全國看,山西雖然沒有像海爾、聯想、華為那樣的大品牌,但也有太鋼、太重、平遙古城、五臺山、汾酒、水塔、《立秋》、《語文報》等“八大品牌支柱”。特別是“山西品牌行”,政府、企業、媒體協同作戰,已經為煉成品牌探索出一條成功路徑。只要堅持下去,一定能夠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