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商報記者 張郁/攝
河南商報記者 周坤鋒
孟津人楊洋本來是一個磷肥廠的下崗工人,但他外出學經驗后回鄉創業成功。掌舵農業后,他致富不忘本,帶著四鄉八村300多戶農民一起增收脫貧。
他經常說:“有我一口吃的,就有他們一口喝的?!彼彩沁@樣踐行的。
如今,32歲的他將公益做得更遠,發起順風車活動、捐助貧困地區學生,能幫的他都會幫一把。
【情結】
下崗工人回鄉創業
楊洋,孟津人,父母都是磷肥廠工人,他大學畢業后也進入了這家磷肥廠。不到兩年,廠子倒閉,一家人都失了業。
為了找口飯吃,他到山東、山西等地打工,做銷售,后來成了一名銷售經理。在外打拼的日子,他總對那方厚土念念不忘,總想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家鄉的發展上。
2009年,他聽聞家鄉政府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發展,回到了家鄉開啟了創業旅程。
經過考察,他選擇草莓作為突破口。6個大股東和26個下崗的當年的工友,東挪西借,湊出了120萬元,“有的連給孩子結婚的錢都擠了出來?!彼麄冊诓唤浺忾g建起了洛陽最大的草莓大棚區。
看著整齊劃一的大棚、郁郁蔥蔥的果苗,“感覺看到的都是錢??!”他充滿了希望,但天有不測風云,一個多月后,一場大風刮過,連棚帶苗一點不剩。
“父親和他的幾個老伙計都病倒了?!睏钛髤s撐了下來,不僅是投錢的人,還有六七十個干活兒的人,“放棄了,他們怎么辦?”
從頭再來,楊洋把城里的房子賣了,再借遍親朋好友,又籌措了60萬元。
這次,老天沒再給他開這種殘酷的玩笑。第一年就是個大豐收,20多萬斤草莓紅在葉間,景象喜人。
豐產不豐收,量上去了卻銷不了,咋整?他又用上了他的老辦法,推銷。鄭州、上海、西安、北京等地,機動三輪車、面包車,能拉出去多少是多少,“西安一來回8個小時,上海15個小時,吃睡都在車上?!?/span>
【反哺】
300多戶村民受惠
經歷了多年的風雨,楊洋終于收獲了彩虹。他的企業已發展成為集旅游觀光、休閑度假、采摘體驗為一體的新型農業觀光園,占地800多畝,固定資產6000萬元,年銷售額達到2800多萬元。
長期員工120人,季節工300多人。其實他用不了那么多的人力?!按蟛糠侄际歉浇謇锏牧羰乩先撕蛬D女?!彼f。
村民李玉芝已經62歲了,卻在這里過上了朝九晚五的“工人”生活,除草、澆水、打杈,“活兒不重,發的錢也夠我花了,至少不用問孩兒們伸手要啦!”
孟津縣委一名負責人給出了一組數據,附近四個鄉鎮七八個村的300多戶村民,或多或少都受惠于這個農莊。
只要想學,他的農莊學校都會提供技術支持,免費培訓。截至目前,這樣的培訓已經舉辦了近20期,1700多人次參與了培訓學習。
另外,楊洋還主動承接了26家貧困戶的定點扶貧任務,出錢與他們合建大棚、土雞園,“賣出去的都是他們的,賣不出去的我統一回購?!背斯べY,到年底還有分紅。
十里村的張曉紅,丈夫生病,家里還有兩個孩子,條件一直不好。楊洋給她補貼2萬元錢建起了兩座大棚,一年凈收入近4萬元。
“有我一口吃的,就有他們一口喝的?!睏钛笠恢边@樣說。
【希望】
能有更多的人脫貧致富
楊洋不僅帶動了更多的農戶創業致富,對弱勢群體的關注,也成了他自己給自己定下的一個責任。
從創辦孟津第一個順風車聯盟開始,他就走上了社會公益這條路。在他的帶動下,身邊參加公益的“同仁”已超過3000人。
每年,他們都會去看望西部山區的特困村民?!坝械膶W校的孩子穿的鞋都露著腳指頭?!笨吹竭@樣的景象,楊洋心里可不是滋味,在聯盟的共同努力下,他們為那里的學校捐建了圖書室、活動室,不定期地給他們送去米、面、油等生活用品。
在貧困地區做公益多了,楊洋也有了很深的體會:暫時幫助一個人不能改變一個家庭的貧困,幫助一個家庭致富也不能改變一個村的貧困,“剛開始送點慰問品之類的,一吃一喝都沒有了,之后還是那樣?!?/span>
他改變了策略,“得讓他們自己動起來?!彪S后,他們送的就是兔子、山羊之類的,“比如養羊,他養好了就可以不斷賣錢,個人也就有勁兒干了,也能長久?!?/span>
“作為土生土長的孟津人,我還是希望更多人一起富起來?!睂τ谝院?,楊洋說,會把自己的經營模式和方法推廣開來,讓更多人加入,抱團發展,共同致富。